《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刘成、明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意蕴、时代价值及演进理路

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篇章。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结合,更加彰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新的跃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在广度与深度的延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内涵的深入诠释,通过明晰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意蕴、时代价值及演进理路,希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落实落细寻求着力点。通过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意蕴主要体现在:一是历史逻辑,开启改革开放征程上的历史新篇;二是理论逻辑,书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演进的理论之维;三是实践逻辑,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彰显丰富的时代价值意蕴,主要表现为:一是守正创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人民至上,凸显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三是自我革命,表明党致力破除利益藩篱的坚定决心。基于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价值意蕴,进而结合实际,明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理路:一是坚定贯彻指导思想,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三是增强道路自信,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航向;四是注重系统思维,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逻辑;五是遵循法治轨道,规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秩序;六是发扬斗争精神,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效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理路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协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关键词: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党的自我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定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绘就了中国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辉煌。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全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组织召开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决策部署,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追求、提供了原则遵循、强化了重点领域。精准诠释全会精神,领悟决定精髓要义,有助于更好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更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目前,学界对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已经开展了一些探讨,主要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逻辑进路、秉持原则及具体举措等维度展开。如常庆欣和郑子婕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要素共同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意蕴;胡鞍钢从中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维度开展了探讨;蒲清平和马睿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张夏恒指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备的三重逻辑;孙明增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阐释其重大意义所在;任保平和豆渊博提出构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体制机制的路径选择;宋才发提出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大举措。总体看,学术界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尚未有系统性的整体研究。为此,本文期待通过精准厘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意蕴,体悟其时代价值,明晰其演进理路,为深入贯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蕴含的逻辑意蕴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检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重要试金石。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深厚的逻辑意蕴,彰显了严密的逻辑内涵。具体而言,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展开。

  (一)历史逻辑:开启改革开放征程上的历史新篇

  《决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同样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历史的跨度围绕着共同的时代主题,接续改革的目标开启了时代新篇。

  从历史沿革来看,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破除改革中的重重藩篱,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四十余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就是坚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进一步增进改革活力,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追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紧密结合中国基本国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聚焦改革深水区,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一步强化,更加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开启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新篇。

  (二)理论逻辑:书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演进的理论之维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资料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这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逻辑蕴含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所以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破除发展中的桎梏,理顺发展的逻辑,完善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进而助力社会进步。

  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注重以先进生产力发展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进程。生产力是社会改革发展的最大动力,尤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彰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先进生产力要素赋能,引领社会发展。正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唯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结构和模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的飞跃。从《决定》中可以发现,所作的决策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创新发展,强调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攻坚克难,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旨在以生产力创新发展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引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破除改革发展中固化利益的藩篱,致力于破除长期影响改革进程的障碍,尤其是针对阻滞社会发展的顽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实现生产关系的变化变革,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力变革。从《决定》中可以发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更加聚焦中国社会发展现实,更加聚焦国计民生改善,更加聚焦各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面梳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改革取得扎实成效,更好地变革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可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逻辑,致力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推进中国各领域全面发展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夯筑坚实的理论根基。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发展的有益经验,面对“两个大局”,不惧风浪,统筹谋划改革发展全局,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改革韧性更加强劲。

  面对国际复杂局面和新的科技革命态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改革范围更宽、程度更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300余项具体举措,更加聚焦新时代改革深水区,目标更细、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提升,这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决定》从十四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进行细化,更加聚焦重点领域、重要方向,致力于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夯实社会治理根基。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性标准要求更高。《决定》明确“七个聚焦”指向,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致力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法治中国建设;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注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水青山目标追求;希冀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注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上聚焦点更加明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更高,所面临的挑战也复杂多变,所要建立的体制机制更加多样,因此要紧盯重点环节,致力于管根本、管长远的体制机制完善,着力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夯筑坚实的根基。

  综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蕴含了严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实践新篇,其严密的逻辑体系一方面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新探索,另一方面基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新升华,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的进程。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彰显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秉持原则、发展主线、任务聚焦、战略举措,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深度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完善,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瓶颈和桎梏等进行辨证施治,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和实践闭环,彰显了独特深厚的时代价值。

  (一)守正创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所谓守正就是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不动摇;所谓创新就是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在《决定》提出的具体战略举措中,始终秉持守正与创新的融合发展,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党的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遵循。同时,为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在守正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立破并举、不立不破的改革发展基调不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的是生产力基于量变基础上实现一次新的质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立破并举,同时也要做到不立不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模式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霸权逻辑和狭隘思维,实现现代化模式新的飞跃,提供了现代化发展新的路径和经验,既利于中国,又利于世界。二是拥抱新质生产力,敢于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发展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敢于实现生产力新的突破,才能避免在一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难题。新时代就是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驱动,以各领域全面改革为内容,致力于发挥先进生产力的引航作用。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正是时代价值的有力彰显。

  守正与创新的融合,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中所提出的决策都完美诠释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但所有的决策的最终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实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以逐利为目的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本质不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情怀,致力于追求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因此更加契合中国基本国情。如《决定》中提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旨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15]。坚持不断完善惠农制度不动摇,同时在土地改革上进行创新,更加契合城乡发展实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的还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坚定目标,努力奋斗,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需要各种要素的紧密配合,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最大范围盘活资源,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二)人民至上,凸显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宽广胸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出发,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部署,这也是党的人民情怀的时代印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大的特色、最真的情怀、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奉行人民至上,推进改革发展红利最大程度惠及全体人民,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生态和文化安全的保障、国家安全等系统部署,都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作出的战略性规划,最终都归结为发展为了人民、为了人民发展,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入实践,也是党百余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践行。

  全会的决策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展开,并呈现其时代价值。一方面,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决定》所提出的具体决策围绕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化、真正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进一步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致力于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产生活的需要。全会所作出的系统谋划和部署,都是围绕国计民生大事,注重各领域深层次改革,更加强化法治建设,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决定》提出,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部署。更加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日常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领域,针对具体领域提出具体举措,切实追求实效。可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始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也是对党践行为民初心使命的有力彰显。

  (三)自我革命,表明党致力破除利益藩篱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坚持自我革命,是党一贯的优良品质,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法宝。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会遇到诸多风险与挑战,既有外部因素的干扰,也有内部因素的阻滞,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内外部风险与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基本路线,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寻求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就是我革命。通过自我革命,更加强化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纯洁党的队伍建设,更加坚强党的组织保障体系,全党的战斗性明显增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改革新的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决策,无不体现自我革命精神,始终坚持刀刃向内,破解阻滞发展的桎梏,全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

  坚持自我革命,在《决定》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提出的各项举措,无不体现了党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坚定决心。这也彰显了党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魄力,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着力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的坚定信念。《决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问题,凸显了党坚持问题导向,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不惧风险挑战,致力于理顺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与深度的延展。另一方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敢于刀刃向内,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全会作出的决定,彰显党坚持斗争的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于腐败现象零容忍,同时对不作为、乱作为或者不善作为的现象进行坚决遏制,注重队伍纯洁性,强化担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坚决遏制“四风”,党的纪律性明显加强,党的战斗力明显提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良性发展,实现了社会各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变革。这都是党敢于自我革命的时代魄力彰显。

  可见,《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其彰显的时代价值极其丰富。既是对党的全面领导的先进性体现,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的遵循,还包含改革的创新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演进理路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尊重改革发展基本规律,秉持人民情怀,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基本完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的篇章,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党中央统一决策部署,这是改革的根本遵循。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党中央的统筹设计、系统规划,不打折扣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敢于突破,划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根据轻重缓急做好落实工作,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扎实成效。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需要从战略层面厘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进理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发展。

  (一)坚定贯彻指导思想,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锚定改革开放航向,奋力扬起高质量发展船桨,凝聚人民至上强大精神力量,牢牢把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航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思想始终是我们党的方向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更加契合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实际,指引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的视野,统筹国内国际大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过实践验证,是科学的理论,指引了改革开放正确航程。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是确保改革进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的理论指针,这是经过全面深化改革实践验证的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体系,必须牢牢坚持、不可动摇。这一点在《决定》中也有明确体现,即要求在这一科学思想引领下,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证明,唯有坚定科学思想指引,才能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这也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中的正确经验遵循。

  (二)坚持党的领导,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建党百余年来,党始终注重自身建设,始终注重保持先进性。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党的建设,全方位加强党的领导,建立更加严密的党的领导和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更加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战略部署,同样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对改革发展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权、管理权和指挥权,发挥党组织在各领域改革进程中领导核心作用,切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进而从思想、组织等各方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坚持党的领导,还要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强化自我革命,积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摆在前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为各项改革举措保驾护航,提供方向指引,做好保障,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的政治生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在国企完成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全覆盖,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益举措,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心骨。

  (三)增强道路自信,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航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偏航的道路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道路决定方向,道路决定改革的价值追求。因此,增强道路自信,要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人民选择的道路、历史选择的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道路,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前行,走过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的确立是凝聚中国人民心血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的正确选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唯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越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大,因此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攻坚克难,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需要协同配合,唯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坚持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追求,因此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引领改革发展正确航程。坚定道路自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才能明白改革什么、何时改革、改革到什么程度,因为改革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人民利益获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改革始终不偏向,基于人民核心利益指向,明确推进改革进程,摆脱对西方发展道路的迷信,从而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扎实成效。

  (四)注重系统思维,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使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改革引擎的动力持久输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改革的顶层设计,是统筹各生产要素的综合考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蓝图的系统谋划。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始终秉持系统思维。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决定》明确“七个聚焦”战略目标,锚定“十四个层面”具体体制机制完善,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为民初心,注重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生态文明体制等领域完善和提升,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改革及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并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可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把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调动,在理顺改革思路,推进改革进程,做好改革进程监督,检验改革成效进程中做好系统的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坚持系统思维做好改革要素的协同配合。在具体决策落实进程中,同样要做到运用系统思维,要坚持“五位一体”协同推进,尤其是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就要做好系统规划、认真论证改革具体举措,平衡改革各因素关系,统筹做好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调配,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同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任务书、路线图和改革发展现实,适时做好改革进程调整,确保改革始终有序推进,这都需要系统规划。可见,坚持系统思维,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进而取得预期成效。

  (五)遵循法治轨道,规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做好法治遵循指明了方向,实现改革与法治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人力资源的整合、生态资源的保护等多领域,因此于法有据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取得成效的根本遵循。一方面,法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扎实推进。法无禁止即可为,要敢于解放思想,寻求改革空间,细分改革领域,充分利用法律助力改革深化,注重用法律武器保护改革进程,保护改革取得的成果。同时在改革实践中,一些好的实践经验也可以通过有效渠道上升为立法实践,从而更好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注重改革与法治同向而行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秉持法治思维融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全过程。法律明确划定人民利益保护边界,作为维护人民利益的法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这就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不能逾越法律边界,否则就可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危及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始终保持法律敬畏之心,坚决不能突破法律红线和底线,坚决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这就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注重与法律的对接,做到遵法守纪,注重多领域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唯有沿着法治轨道,才能确保制度建设更加扎实,更好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为后续立法与制度建设有序衔接打下坚实基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始终保持与法治同步,始终坚持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有序推进改革,确保改革于法有据,确保符合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改革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追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的飞跃。

  (六)发扬斗争精神,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等等,都需要担当,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发展因斗争而进步,斗争为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硬仗,唯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才能不惧风险挑战,敢于突破,迎难而上,寻求破解改革发展顽疾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要敢于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实施各种形式的打压,如不断制造谎言谬论,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断渲染所谓涉疆、涉藏等问题,开展贸易壁垒限制,联合抵制中国发展,尤其在高科技领域,妄图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这都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态势,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这就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敢于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利益和声誉,因此在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积极展示中国和平、开放、共赢的良好形象,要敢于同污蔑中国的行为坚决斗争,确保改革发展进程不被西方国家打乱,始终沿着正确道路稳步前行。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所涉及的利益更加复杂多变,尤其涉及一些利益固化群体,因此要破除障碍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惧风险挑战,涉及金融、能源、教育等领域的改革,要敢于动真碰硬,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措,切实理顺改革发展思路,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坚决破除危害群众利益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聚焦民生福祉,致力于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进理路是对深化改革的全面系统谋划,是从战略层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科学部署。这就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移,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改革进程,面对风险挑战,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确保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扎实成效,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五、余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面对世界变乱交织的新局面、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新常态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发挥实事求是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统筹谋划改革发展全局,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32]。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更加明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更加系统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布局,构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充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基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惧风险挑战,敢于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创新创造,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根基。(刘成,法学博士、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明芳,法学博士、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东东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特约研究员)

来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