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 | 巴哈古丽·艾买江: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5-03-31浏览次数: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之一,有助于向世界展现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高校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向学生讲述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以及中国方案的重要使命,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使命,精选中国故事教学内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厚营养,并不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思政教师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应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让思政课堂更具感染力,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作出贡献。

精选素材,优化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思政教师应重视对中国故事的筛选与发掘,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紧扣正能量和主旋律,从众多中国故事中挑选出恰当的素材,精选出有情感、有意义的好故事,为高校思政教学注入丰厚滋养。

思政教师在挑选中国故事时应坚持真实性原则。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只有那些真实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中国故事形式多样,教师在选择时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确保所挑选的故事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完整性,能够经得起推敲,避免片面引用或任意篡改。教师还应注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根据学生对这些经典故事的熟悉程度,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在选择中国故事时,教师应根据各地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感知差异,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引发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广西大学思政课选取广西地区最具有代表性且学生们最为熟悉的湘江战役,以点带面来讲解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中国故事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发生显著变化,教师在选择中国故事时还应把握时代之变,紧密围绕当代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精选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等极具时代感的中国故事,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技术赋能,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方式

教育数字化驱动下,由数字技术塑造出的虚实共融、全息沉浸等新型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程讲述中国故事带来全新机遇。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工具,打造极具表现力和形象化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故事,并深层次理解其中的理论精髓和实践价值。

具体来说,思政教师应结合文字、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立体化、形象化呈现中国故事精髓,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故事的厚重与情感,或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重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西南财经大学创新打造出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引领学生沉浸式体验红军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深刻感受革命历史的艰苦卓绝与英勇伟大。

为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偏好,高校思政教师还应结合大众话语,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换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并借助官方微博、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递中国故事,持续扩大中国故事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华东理工大学团委“小花梨”微信公众号,依托抖音、B站、视频号等平台向学生们讲述中国红色故事,收到良好成效。

提升能力,强化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密切关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与中国故事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中国故事的深层含义。中国故事涵盖中华文化故事、中国革命故事、中国和平外交故事等,思政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培训课程和学术讲座,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法律素养、政治素养等综合素养,确保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熟练、灵活地融会贯通各类知识。

思政教育也是一项情感化的实践活动,需要借助情感的力量感化学生,达到以情育人、以情化人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亟需转变传统思政教育理论化、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采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适当加入肢体语言和符合故事情境的语调与表情,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中国故事的情感力量。

中国故事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国人民奋斗的缩影。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主动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使命,精心选取真实、典型、富有感染力和时代气息的故事,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故事讲述方式,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教育场景,引导师生在鲜活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动力。

       (巴哈古丽·艾买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青海日报》2025年3月27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