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 | 杨帆、 哈米提·阿哈甫:科技赋能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7浏览次数:

■以科技赋能全民阅读,既是文化强国建设在新疆实践的重要体现,也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数字化给深化全民阅读带来的时代机遇。新时代新征程,以科技赋能全民阅读,既是文化强国建设在新疆实践的重要体现,也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举措。

深刻认识科技赋能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强大动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强国之“强”,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对于新疆而言,推动各族群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就是在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借助高速网络、智能终端、云平台等技术手段,打破时空壁垒,让天山南北的农牧民、护边员、产业工人等都能共享优质阅读资源,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书香氛围,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可以把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阅读产品: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座,同步上线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多语种电子图书、有声读物、短视频课程,实现“一个平台、多语呈现、全民共享”;依托“石榴云”“丝路视听”等自治区级融媒体平台,精准推送《可爱的中国》《简明新疆地方史》等主题出版物,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润物无声、直抵人心。

为文化润疆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检验着文化润疆工作的成效。全民阅读是文化润疆的“打底”工程。科技赋能不仅能让阅读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能通过大数据精准掌握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菜单式”供给、“订单式”服务,真正把文化润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科技赋能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构建“线上+线下”复合型阅读空间。坚持“增强黏度—改善环境—整合资源—功能升级”一体推进:一是在实体空间部署智能交互终端,实现借阅、咨询、活动预约“一屏通办”;同步搭建线上平台,让读者“云”上预约、“码”上参与,把物理空间转化为持续互动的阅读场域。二是针对多民族聚居特点,开发多语种语音检索系统;在农牧区推广“移动阅读车+卫星网络”模式,打通偏远地区阅读“最后一公里”。三是打通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中心数字接口,把《玛纳斯》《江格尔》等非遗数字课程纳入援疆项目“阅福空间”“湘吐文化阅读中心”等新型阅读空间,实现文化资源一张网、服务功能一体化。

打造“龙头引领+雁阵齐飞”的品牌矩阵。坚持核心品牌牵引、特色品牌支撑、群体品牌渗透、全域品牌传播:一是以“石榴读书节”为龙头,依托“书香新疆”智慧云平台,构建覆盖区、地、县、乡、村五级阅读活动数据库,实现活动共办、品牌共建、流量共享。二是把天山文学奖打造为“标杆性IP”,通过短视频、直播、元宇宙展厅等新技术,立体化呈现评奖全过程,让权威奖项成为阅读潮流风向标。三是支持各地各部门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品牌,文化部门开发“非遗里的书香”数字研学,教育部门举办校园阅读云竞赛,用数字技术串珠成链,形成全域品牌传播声势。

强化高质量内容供给与精准服务。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要、需求导向:一是建立自治区级数字内容审核平台,对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实行“先审后发”,坚决阻断虚假、低俗等内容的传播。二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绘就“新疆全民阅读需求热力图”,对农牧区群众、城市青少年、银发群体等分类画像、精准推送。三是对特殊群体实施“阅读关爱工程”,残联、教育等部门联合筛查视障、听障儿童基数,建立“阅读需求档案”,定向推送盲文电子书、无障碍电影、手语绘本,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推动全民阅读向纵深拓展。坚持领导干部带头、重点人群突破、全域覆盖推进:一是把阅读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计划“必修课”,推动党员干部带头读书修身。二是推广“城市阅读一卡通”,实现“实体借书+数字资源访问”一卡通用,并与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绑定,让群众“一机在手、读享全城”。三是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等活动,依托5G、卫星互联网实现边境警务站、护边员执勤点阅读资源全覆盖。

切实加强党对全民阅读工作的领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宣传、网信、教育、文旅、财政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协同发力,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上向基层倾斜、向薄弱环节倾斜。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阅读活动融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巾帼心向党”等实践载体,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杨帆 自治区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哈米提·阿哈甫)

刊发截图


来源:《新疆日报》2025年8月21日 A06版·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