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助力共青团工作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今年暑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联合组织的2025年“红色教育实践课堂”活动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以“探访戈壁明珠 聆听石油故事”为主题,组织学校思政课教师代表、胡杨先锋班优秀党员学生及青马班学员代表等42人,先后走进克拉玛依博物馆、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独库公路博物馆、乌尔禾区乡村振兴馆等地,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破冰动员会
行走的思政课:从历史到现实,感悟红色精神
7月5日,活动首站来到克拉玛依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系统了解了克拉玛依从荒漠戈壁到现代化石油城的奋斗历程,深刻感悟了“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克拉玛依精神。参观结束后,双方共同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标志着校馆共建迈出重要一步,今后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

揭牌仪式

现场参观学习

实践团队合影
次日,研学团前往独山子区,走进独山子展览(博物)馆和独库公路博物馆。在独山子展览(博物)馆,师生们通过“独山子炼油厂早期建设”“克拉玛依油田开发”等主题展区,深刻感悟“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共同建设家园”的历史逻辑。随后,在全国唯一以公路命名的独库公路博物馆,师生们通过沉浸式影像和建设者手稿等展陈,直观感受到“一公里一忠魂”的筑路奇迹背后,各民族共同奋斗、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学员罗瑞泽感慨道:“独库公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独山子博物馆参观

独库公路博物馆参观

师生合影
理论与实践双促进:模块化教学与新媒体创作
本次活动以“理论实践双促进、党团建设双融合”为核心导向,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以团队分组形式完成12节微课录制、12次新媒体创作(短视频、红色剧本杀)、3个VR作品素材采集,系统梳理克拉玛依石油工业从勘探开发到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历史脉络。师生们运用VR技术完成独山子展览(博物)馆、克拉玛依博物馆等场馆的录制,并通过短视频形式拍摄各教学点位微视频,优秀作品将通过校团委新媒体矩阵展播,形成“实践—传播—影响”链条。

VR资源录制

小组拍摄微课

微课录制

思政课教师现场教学
在乌尔禾区乡村振兴馆,师生们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乌尔禾实践——以西部乌镇为例”展开专题学习,并通过小组研讨分享学习心得。学员韩青林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家乡建设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研讨交流现场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从课堂到社会,培育时代新人
本次活动是我校“红色教育实践课堂”品牌的重要实践,也是学校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的创新举措。自2018年启动以来,该活动已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通过实地走访、沉浸式学习,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治理逻辑与边疆发展成就。

乌尔禾区乌尔禾镇哈克村党支部书记马尚斌讲授课程

在乌尔禾乡村振兴馆参观
活动期间,师生们还前往乌尔禾区等地开展研学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沉浸式学习,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未来,学校将继续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更多高质量实践教学平台,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红柳老师讲授专题课程

乌尔禾讲座现场
本次活动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形式,有力强化共青团工作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耦合性,通过党团建设双融合的方式,让青年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化理论认知,坚定理想信念。未来,学校将持续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重要育人抓手,打造更多高质量实践教学平台,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审:宣传部